|   一九四六年六月,蓄谋已久的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 点,终于发动了全面内战。
   蒋介石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发动这场内战,主要是由于 他自恃拥有远较共产党方面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,其中包
 括美国给予的大量援助,以为可以凭着这些力量很快地消灭中国
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。
   蒋介石当时的兵力,包括陆军的正规军、非正规军,海军、 空军、特种部队以及后方机关、军事院校,总数达四百三十万人
 ;而中国共产党方面,只有六十一万人的正规军(野战军)、六
 十六万人的地方部队(军区、军分区、县属武装)和后方机关人
 员,总数一百二十七万人。双方兵力的对比是三点三七比一。
   蒋介石的军队,由于接收了侵华日军一百万人的武器装备, 再加上美国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给予的大量援助,
 装备先进、武器精良。他的正规军,约有四分之一是用美械装备
 起来的,一半以上是日械装备,四分之一是混合装备。他们不但
 拥有大量的炮兵,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坦克、作战飞机和海军舰
 艇。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却只装备有抗日战争时期缴
 自日军的各种步兵火器(主要是步枪、轻重机枪、迫击炮)以及
 极少数量的山炮、野炮,没有坦克,没有飞机,更没有作战舰艇
 。
   蒋介石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,控制 着全国百分之七十六的土地和百分之七十一的人口,控制着几乎
 全部的现代工业,军火工业也有相当规模。而中国共产党方面,
 却只有全国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四和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,除
 哈尔滨外没有一个大城市,经济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,
 交通运输只靠肩挑、背扛、大车拉、小车推,军工生产基础极为
 薄弱,只能制造远不能满足作战需要的机步枪弹、手榴弹、炸药
 以及极少数量的迫击炮。当时人们往往把这些自制的弹药加上一
 个“土”字,来说明它的技术性能之落后。
   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大力援助,也是蒋介石敢于发动这场大 规模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据统计,仅国共停战的一九四六年上
 半年,美国政府就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价值十三点五亿美元的各
 种物资。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,美国在抗战胜利后给予蒋介石政
 府的物资援助,是抗战胜利前美国援华物资的两倍。美国前后为
 国民党军队训练了各种技术军官十五万人,重新装备了四十五个
 陆军师(旅),为空军配备了各类飞机九百三十六架,其中大部
 分是在抗战胜利后移交给国民党军队的。在全面内战爆发后,美
 国政府又向国民党军移交了舰艇一百三十一艘。从日本投降到一
 九四六年六月,由美国海、空军帮助输送到内战前线的国民党军
 队达五十四万人。大规模内战爆发前夕,美国国务院除向国会提
 出《继续对华军事援助法案》请求通过外,又着手同国民党政府
 进行谈判,准备把储存在西太平洋的价值二十亿美元的战争剩余
 物资以五亿美元的低价出售给国民党政府。
   蒋介石对发动这场大规模内战充满自信。在一九四六年六月 的一次会议上,他告诉他的部下:“我们军队的长处是什么呢?
 就是我们有特种兵以及空军、海军,而共产党没有这些兵种。”
 他还提出“速战速决”的战略方针,声称“因为我们有空军,有
 海军,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,而是他们匪军则绝对没有的”,
 因此“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,把奸匪消灭”。[1]
   战争是敌对双方实力的竞赛。面对国共双方这样悬殊的力量 对比,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不能战胜蒋介石军队的大规模进攻?这
 是作为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首先需要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作
 出回答的问题。
   这个问题也已成为解放区军民心目中感到忧虑的中心问题。 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七日,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的
 信中,明确地指出:“在解放区军民中目前的中心问题不是对美
 蒋的幻想问题,存在这种幻想的时期已经过去了;向军民描写美
 蒋怎么厉害,怎么凶,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,七月以后则不但
 不必要,且有副作用了。目前解放区军民心目中的中心问题是能
 否胜利与如何取得胜利。”[2]
   面对这个重大问题,毛泽东是怎样考虑的?他充分看到蒋介 石在军事、经济力量方面所占有的优势,尤其是美国大力支持这
 个优势,这是一个方面;但他坚持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,另一
 方面也清晰地看到蒋介石存在的种种弱点和自己的种种优势,尤
 其是革命力量在八年抗战中取得的巨大发展,已远非土地革命战
 争时期可比。
   正是根据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这种清醒的认识,在蒋介石发动 全面内战的第二个月,也就是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,他对前面
 所说的这个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:“我党我军正准备一切,
 粉碎蒋介石的进攻,借此以争取和平。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,但
 是人心不顺,士气不高,经济困难。我们虽无外国援助,但是人
 心归向,士气高涨,经济亦有办法。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
 的。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。”[3]
   怎样去“战胜蒋介石”呢?毛泽东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 :
   在军事方面,他强调两个要点:一是“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 法,一般地是运动战”。为了打好运动战,他指出:“若干地方
 ,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,不但是不可避免的,而且是必要的。暂
 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,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,否则就不能取
 得最后胜利。此点,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,都有精
 神准备。”二是“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”的作战方法。
 “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(或团)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,我
 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,即集中六倍、或五倍、或四倍于敌
 的兵力、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,于适当时机,首先包围歼
 击敌军的一个旅(或团)。这个旅(或团),应当是敌军诸旅中
 较弱的,或者是较少援助的,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
 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。”他指出这种方法的效果是“一能全歼,
 二能速决”,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,这是“我军必须特别强
 调的”。
   在政治方面,他要求“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,必须争取 一切可能争取的人”,并为此规定了党在农村中、在城市中和在
 国民党军队中必须团结、争取、孤立的阶级、阶层和人员。
   在经济方面,他要求“必须作持久打算,必须十分节约地使 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,力戒浪费”。要“努力生产”,
 要“依靠自力更生,立于不败之地”,要“艰苦奋斗,军民兼顾
 ”。
   单单这些还不够。为了使人们认清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的虚 弱本质,树立起必胜的信念,需要提出一个简单明了、使人一听
 就明白并能记住的基本观点,那就是毛泽东向正在延安采访的美
 国记者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所说的: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
 。”
   斯特朗是一位美国籍的进步女记者。一九四六年年初她从旧 金山来到上海转往北平,接着乘军调部的飞机到达延安采访。她
 在延安住了几个星期,同各界人民和中共许多领导人广泛接触,
 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解放区的情况已有相当的了解。
   八月六日下午三时,延安雨后初晴。在毛泽东居住的杨家岭 ,斯特朗见到了毛泽东。陪同她去的,一个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长
 陆定一,一个是长期在延安工作的美国医生马海德,担任临时的
 翻译工作。听到斯特朗来了,毛泽东走出窑洞门口,来到院里欢
 迎。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礼貌,他那天特意穿了件稍好的蓝布衣服
 。他们一起坐在窑洞前苹果树下的一张石桌周围,娓娓而谈。
   毛泽东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机会来作调查工作的。他先向斯特 朗询问了许多美国国内的情况。斯特朗惊奇地发现:“美国发生
 的事有许多他知道得比我还详细”。接着,毛泽东回答了斯特朗
 提出的问题。他谈话的中心点,就是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
 。毛泽东列举俄国沙皇和德国的希特勒、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
 日本帝国主义的例子,来说明这些反动力量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
 ,可怕的,但从长远的观点看,从本质上看,“真正强大的力量
 不是属于反动派,而是属于人民。”当斯特朗问到对美国使用原
 子弹的看法时,毛泽东爽朗地回答:“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
 吓人的一只纸老虎,看样子可怕,实际上并不可怕。”原子弹当
 然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,“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,而
 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”。毛泽东最后又谈到蒋介石发动的这场大
 规模内战的前景。他十分坚定地告诉斯特朗:“拿中国的情形来
 说,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,但历史最后将证明,这小
 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。虽然在中国人民面前
 还存在着许多困难,中国人民在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联
 合进攻之下,将要受到长时间的苦难。但是这些反动派总有一天
 要失败,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。这原因不是别的,就在于反动派
 代表反动,而我们代表进步。”
   吃饭后,他们又接着谈下去,直到午夜。
                 毛泽东关于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的论断,关于“小米 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”的论断,一提出来,立
 刻传遍国内外,深入人心,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。一
 九六○年,斯特朗在《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》这篇文章中,怀
 着深厚的感情回忆起这次谈话。文章说:“毛主席是十四年前在
 延安时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。现在这已成为有
 历史意义的历史名言了。”“毛主席的一针见血的语句,渊博的
 知识,敏锐的分析和诗人的想象力,使他的谈话成为我一生中听
 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谈话。”这次谈话中,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:
 谈话开始后不久,斯特朗发现附近二十多米的草丛中有响动,吃
 惊地问:“那儿有谁?!”“是另外一家老百姓家的孩子”,毛
 泽东笑着回答:“他大概是对我的外国客人产生了好奇心。”这
 件小事给斯特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十四年后她回忆说:我很少
 见过这样能和周围环境打成一片的人。
  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九日,也就是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的前夕,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作了如下分析:“观察近日形势,蒋
 介石准备大打,恐难挽回。大打后,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,如我
 军大胜,必可议和;如胜负相当,亦可能议和;如蒋军大胜,则
 不能议和。”根据这个判断,毛泽东得出结论:“因此,我军必
 须战胜蒋军进攻,争取和平前途。”[4]
   全面内战成为事实后,七月二十日,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 的党内指示《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》中又进一步指出:
 “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,破坏政协决议,在东北占我四平、长春
 等地后,现在又在华东、华北向我大举进攻,将来亦有可能再向
 东北进攻。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,中国
 人民才能恢复和平。”[5]可见,即使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初期,
 直到这时,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仍在力争实现国内和平的局面,
 进行自卫战争的目的仍是为了恢复国内和平。
   怎样去争取自卫战争的“大胜”呢?鉴于蒋介石已经发动全 面内战,毛泽东决心用半年左右的时间,在南线和北线分别组织
 几次强大的攻势,歼灭大量敌人,扩大解放区,以此逼迫蒋介石
 知难而退,恢复国内和平。根据这个决心,他在同中共中央其他
 领导人和各战略区领导人多次磋商后,通盘筹划,拟定出南北两
 线的作战计划(这个作战计划,经过实践中的探索,后来都作了
 比较大的调整)。
   在南线:
                 处在被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下的中原军区李先念、郑位三部 以“生存第一,胜利第一”为基本行动目的,立即组织突围。由
 于中原军区东部的鄂东、皖西是国民党预有准备的筑垒地带,北
 部则东西向的河流较多,在国民党军队堵截下不易渡越,向西虽
 也有国民党军堵截,但地域广阔,便于机动,便于就粮,而且鄂
 西北、豫陕边地形复杂,高山峻岭,便于分散坚持,如果情况十
 分紧张,还可分向陕南、湘鄂川边突进和向陕甘宁解放区、太岳
 解放区转移。根据这样的分析,毛泽东批准了中原军区的建议,
 决定他们除以一部分部队就地坚持,一部分部队以苏皖边解放区
 为目的地向东突进外,主力三万多人分两路西进,越过平汉路,
 直趋鄂西北及豫陕鄂边地区。
   在毛泽东考虑中的南线作战计划,更重要的是,在全面破裂 后准备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五万人、山东野战军主力五万余人
 、华中野战军主力四万人,分别出击津浦路徐州、蚌埠段及其两
 侧地区和蚌埠、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,在野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
 量。在上述作战胜利后(不一定要取得开封、徐州),可考虑以
 晋冀鲁豫和山东两军主力南渡淮河,向大别山、安庆、浦口一线
 挺进。这是一个大踏步挺进的计划。毛泽东指出:“这一计划的
 精神着重向南,与蒋的计划着重向北相反,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
 在北面,处于被动地位”,“这一计划依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,
 稳扎稳打,并不冒险”,“如能渡淮而南,即可从国民党区域征
 用人力物力,使我老区不受破坏”。[6]
   在北线:
                 提出了一个夺取“三路四城”的计划。准备以晋察冀野战军 主力和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,逐一占领平汉、正太、同蒲三
 路和保定、石门(石家庄)、太原、大同四城,而将冀东、热河
 作为钳制方向。毛泽东向华北部队提出:“在国民党大打后,你
 们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地方与夺取三路四城”。这个计划的实施次
 序,后来在设想中又演变为:第一步夺取大同,控制同蒲北段;
 第二步夺取平汉北段,相机占领石家庄、保定;第三步转用主力
 于正太路,相机占领太原。毛泽东在电报中要求:“须准备六个
 月或较多时间,但是必须完成此任务”,“所有对平汉、同蒲、
 正太三路之进攻,均是攻城战,望立即训练攻城技术,多备黄色
 炸药。”[7]
   除了作出上述南北两线的作战计划外,毛泽东还要求中共东 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本着“一心一意准备以长期艰苦奋斗去取得
 和平的总方针”,抓住停战时机,通过加紧进行军事、政治、群
 众工作多方面之准备,以“增加革命力量,减少反动力量,使双
 方力量对比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”。[8]而在目前则应采取“敌不
 攻我,我亦不攻敌,保持平静”的方针,以争取时间。他十分强
 调东北应准备持久战争,提倡自力更生,告诉即将去苏联治病的
 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罗荣桓:“东北斗争主要靠自力更生”,勿
 向苏方提出“过高与过多要求”;“关内应完全靠自力更主”,
 不能向苏方“作任何要求”。[9]
   在从事军事部署的同时,毛泽东仍力图以战争胜利来谋取恢 复国内和平。他从“大概半年之后又可能和”的估计出发,要求
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按照“继续争取长期全面和平
 的方向去进行工作”,并指出:“如不可能则争取再延长休战时
 间。”
   大规模内战的战火,首先在中原地区燃烧起来。一九四六年 六月二十六日,国民党军郑州绥靖公署和武汉行营所属的八个整
 编师另两个旅共三十万人,在武汉、西安两地空军直接支援下,
 向中原军区部队集结的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足百里的地域发
 动进攻。中原军区主力按预定部署分两路向西突围,于二十九日
 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合围圈,越过平汉铁路,摆脱国民党军
 的多次围追堵截,克服重重困难,于七月底八月初分别进到陕南
 和鄂西北地区,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。其中,由王震率领的第三
 五九旅,在八月底回到陕甘宁边区。
   中原军区主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,对各解放区起 了重要的屏障作用,为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争取了时间。因此,
 对中原军区部队的胜利突围和王震部回到陕甘宁边区,毛泽东十
 分欣慰,多次致电李先念、郑位三加以慰勉,指出这是战略上的
 伟大胜利,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。九月三
 十日,毛泽东还同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
 欢迎会,欢迎归来的三五九旅指战员。“慎重初战”,是毛泽东
 一贯坚持的作战原则,在重要战略转折关头更是如此。在组织中
 原部队突围的同时,他密切注视着南线敌情的变化,不断同南线
 各区领导人磋商原定的三军进击津浦路的计划,并根据情况的变
 化加以调整。
   在这个计划拟定后的短短几天中,他接到周恩来从南京发来 的国民党军队即将向各解放区、特别是苏中和苏北发动大规模进
 攻的重要情报,又先后接到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六月二十七日
 的电报,以及华中张鼎丞、邓子恢、粟裕、谭震林会商后于二十
 九日联名发出的电报。这两份电报列举苏中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
 后,建议在津浦路作战的第一阶段中,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留置苏
 中迎击来犯的敌军,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,争取先在内线打一
 、两个胜仗,而以一部加入津浦路作战;待津浦路作战进入晋冀
 鲁豫、山东两军渡淮作战的第二阶段时,华中野战军主力再加入
 这个作战序列。六月二十八日,陈毅、舒同也致电中央和刘邓,
 分析了南下淮北、淮南作战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,建议淮北、淮
 南两地的野战军仍应各自独立作战,山东、太行、华中各军仍沉
 着应变,作充分准备,以便大举。
   毛泽东审慎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形势, 认为这些建议“似有理由”。他当机立断地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
 电报致南线各战区领导人,对南线作战部署作了调整,指出:胶
 济、徐州、豫北、豫东、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,我军要“
 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,再转至外线,在政治上更为有利”[10];
 “宁周午文称:苏北大战即将开始,蒋军将由徐州向南、由津浦
 向东、由江北向北,三方面同时动作,先求解决苏北,然后打通
 津浦、平汉。”“在此情况下,待敌向我苏中、苏北展开进攻,
 我苏中、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,最好先打几个胜仗,看出敌
 人弱点,然后我鲁南、豫北主力加入战斗,最为有利。”毛泽东
 还告诉他们:“一切作长期打算,争取最后胜利。”[11]
   显然,“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,再转至外线”,对原定的三 军进击津浦路然后渡淮而南的外线出击计划是一个重要修改。从
 毛泽东的几个电报中可以看出,他认为作出这样修正有两个好处
 :一是“在政治上更为有利”;二是便于“看出敌人弱点”。这
 两点,正是战争指导者在战争初期必须充分把握的重要原则。根
 据毛泽东确定的“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”的方针,华
 中野战军、山东野战军、晋冀鲁豫野战军分别在苏中战场、淮北
 战场和豫皖苏、鲁西南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,其中较著名的战役
 有:华中野战军遂行的苏中战役,七战七捷,一个半月中歼灭国
 民党军六个旅;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定陶战役,全歼国民党军一个
 整编师及另两个整编师各一部。随着内线作战的不断取得胜利,
 毛泽东一再推迟原定的外线出击的时间,要求南线各军在内线更
 多地歼灭敌人,为尔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条件。
   在北线,毛泽东拟定的半年内外夺取“三路四城”的作战计 划,经过一段曲折的实践过程后,也由他作了重要修改。
   早在一九四六年六月上旬,为了报复山西阎锡山部对太岳解 放区的进攻,并为此后迎击傅作义部可能向绥东地区的进攻,晋
 绥军区并指挥晋察冀军区一部分部队,已在同蒲路北段发起晋北
 战役,连克崞县、五台、原平、定襄等城,孤立了大同。随后,
 根据毛泽东拟定的“三路四城”计划,晋察冀军区主力自平汉路
 西调,会同晋绥军区部队准备夺取大同。
   毛泽东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决策,但对这样一座经过日军长期 设防的工业城市能否攻克仍抱着审慎的态度。当得知晋察冀军区
 部队迟迟未能攻克大同外围的应县后,他立刻致电晋察冀军区司
 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和副政委刘澜涛,询问他们:“应县久攻未下
 ,你们对大同把握如何?”“如大同久攻不下,其结果将如何?
 此种可能性应当估计到。”[12]
   为了答复毛泽东的询问,大同前线在第二天召开有各纵队领 导人参加的阳高会议进行研究。八月三日,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
 了会议的结论:“一致认为攻占大同对今后各方执行任务均为有
 利。”“大同(敌)总兵力不强,但工事坚固是其特点,故须在
 技术上充分准备方可奏效。”“对大同拟强攻及坑道进行,我们
 与晋绥已有一些准备,并继续加强中。”这样,首先夺取大同的
 决心就确定了下来。
   八月十四日,大同攻城战正式发起,但部队伤亡很大,进展 缓慢,到九月四日才肃清城周各据点和城关。从九月三日起,傅
 作义部以主力东犯集宁,增援大同。攻城指挥部调转主力还击傅
 部,又因各种原因,不但未能达到歼敌目的,而且集宁失守,大
 同亦难再攻。攻城部队只能在九月十六日从大同撤围,转入休整
 。
   大同、集宁之战,是北线人民解放军的“初战”。此战先后 歼敌八千多人,并使部队经受了锻炼,但没有能实现预定的夺取
 大同的目标,对以后晋察冀战场的形势发展影响很大。聂荣臻在
 他的《回忆录》中对于这个战役的失利原因作过这样的评述:“
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,发起大同战役,有考虑不当之处。因为大同
 敌人的兵力虽不雄厚,而城防设施是颇为坚固的。当时我军既没
 有重武器配备,又缺乏攻坚战经验,哪里有把握攻下大同?在当
 时装备很差的条件下,只能先打弱的,后打强的。”[13]
   大同撤围后,解放军控制的华北重镇张家口已处于国民党军 队从集宁和北平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中。九月十六日和十七日,
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、副司令员萧克根据实际情况,先后两
 次致电中央军委,提出对张家口只作“掩护战斗,不作坚守”,
 而以军区主力集中于张家口、南口之间寻歼可能由北平西犯之敌
 的建议。毛泽东总结了大同失利的教训,在十八日复电批准聂、
 萧的建议,并指出:“此种歼敌计划是在保卫察哈尔之口号下进
 行动员,但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,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,使
 主力行动自如,主动地寻找好打之敌作战。”“每次歼敌一个团
 二个团,并不需要很多兵力,以几个团钳制诸路之敌,集中十个
 至十五个团即有可能歼敌一个旅(两个团)。”[14]这样,毛泽
 东就已在实际上改变了“四路三城”的计划,而采取内线作战的
 方针了。
   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常常需要有一个过程。南北两线初期作 战的实践,为毛泽东提供了许多新经验,使他对指导作战的认识
 有了发展和变化,主要是: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条件下,人民解放
 军只有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,实行内线作战,主动放弃一些城
 市和地方,集中兵力不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,逐步缩小双方力
 量对比的差距,才能最终改变战略上敌攻我防、敌主动、我被动
 的不利态势。
   一九四六年七月到十月,是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最初的四个月 。它在解放战争历史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。
   毛泽东在全面内战开始时所作“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” 这种预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?用什么方法去粉碎蒋介石的进攻
 ?战争的发展过程和结局会是什么样子?这一连串问题,经过头
 四个月战争实践的反复探索,已经从事实中得到初步的回答。
   在四个月战争中,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三十 二个旅,其中包括一部分美械装备的部队,连同被歼灭的非正规
 军,总数达三十万人。其中,起义、被俘的和毙伤的约各占一半
 。四个月中,人民解放军损失兵员十二万人,其中负伤的占九万
 多人。国民党军队的损失是解放军的二点四倍。这里,有两点需
 要注意:一是被俘的国民党士兵,大多转为人民解放军战士,成
 了人民解放军兵员的重要来源之一;人民解放军方面虽也有被俘
 的,但为数甚少,仅占兵员损失的百分之三左右,即三千多人,
 而国民党军队没有也不敢将他们补入部队。二是解放军损失的兵
 员中,约百分之八十属于负伤,负伤人员中又有大约百分之八十
 治愈后仍然回到部队,而国民党军方面很少有伤愈归队的。所以
 ,双方头四个月实际损失兵员数的对比,远远不是三十万对十二
 万。
   在四个月战争中,国民党军占领了解放区县以上城市一百五 十三座,其中包括张家口、菏泽、淮阴、安东(今丹东)这些当
 时解放区的中心城市。解放军方面只收复或攻占了四十八座县城
 ,得失相较,解放军丢失了一百零五座县级以上城市,包括大片
 土地。
   四个月战争,进一步暴露了蒋介石兵力不足同他的企图过大 之间的矛盾。蒋介石共有正规军八十六个整编师(包括未经整编
 的军)、二百四十八个旅,战争第一个月即一九四六年七月,动
 用了六十八个师、一百九十三个旅,其中担任第一线攻击任务的
 是二十六个师七十二个旅。到战争第四个月即一九四六年十月,
 蒋介石动用的兵力增加到七十三个师二百零九个旅,其中担任第
 一线攻击任务的是四十三个师一百一十七个旅。这就是说:一,
 蒋介石作为战略预备队而留置在后方的兵力,已由战争初的五十
 五个旅减少为三十九个旅。二,在投入内战前线的二百零九个旅
 中,不得不以百分之四十四的兵力,即八十二个旅,用于“清剿
 ”他们日益扩大的占领区,相应地减弱了用于第一线进攻的机动
 兵力。
   这就是经过四个月战争后军事形势的基本状况。
                 怎样看待这一形势?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作出了截然相反的 判断。
   蒋介石认为自己进行的是“现代作战”。他的根本观点是: “无都市即无政治基础,无交通就无政治动脉”,所以,“最要
 紧的莫过于交通,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控制都市”。从这个观点
 出发,他要求部队“必须把匪军所占领的重要都市和交通据点一
 一收复,使共匪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”而成为“流寇”,然后加
 以“清剿”。[15]现在,在占领解放区一百零五座城市后,他以
 为自己已取得重大胜利,他的战略目的已接近实现。因此,在十
 月十日便下达恢复征兵制的命令。十月十一日,也就是占领张家
 口的当天,就宣布在十一月十二日召开“国民大会”,制定“宪
 法”,准备出任“总统”。不久,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下
 达了进攻延安的命令。这样,蒋介石就完全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
 门。
   但是,一贯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而特别重视打歼灭战的毛 泽东,却从这些数字中得出了同蒋介石恰好相反的结论。
   还在十月一日,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三个月战争实践的经验, 在一份党内指示中指出:“七月二十日中央对时局的指示上说:
 ‘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,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。'七
 、八、九三个月的作战,业已证明此项断语是正确的。”
   “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蒋介石无法克服,为我必胜 蒋必败的基本原因之外,在军事上,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
 之间,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。此种矛盾,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
 的直接原因。”
   “向解放区进攻的全部正规蒋军,除伪军、保安队、交通警 察部队等不计外,共计一百九十几个旅。此数以外,至多再从南
 方抽调一部分兵力向北增援,此后即难再调。而此一百九十几个
 旅中,过去三个月内,已被我歼灭二十五个旅。”
   “蒋军一百九十几个旅中,须以差不多半数任守备,能任野 战者不过半数多一点。而这些任野战的兵力进到一定地区,又必
 不可免地要以一部至大部改任守备。敌人的野战军,一方面不断
 地被我歼灭,另一方面,大量地担任守备,因此,它就必定越打
 越少。”
   “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任务,是再歼灭敌军约二十五个旅。这 个任务完成了,即可能停止蒋军的进攻,并可能部分地收复失地
 。可以预计,在歼灭第二个二十五个旅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,我
 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,由防御转入进攻。那时的任务,是歼
 灭敌军第三个二十五个旅。果能如此,就可以收复大部至全部失
 地,并可以扩大解放区。那时国共军力对比,必起重大变化。欲
 达此目的,必须在今后三个月内外,继续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
 个旅的伟大成绩,再歼敌二十五个旅。这是改变敌我形势的关键
 ”。[16]
   这里,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还处 于战略防御阶段;又第一次提出了在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
 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变化后,人民解放军将转入战略进攻,而实现
 这种战略转折的关键在于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。
  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五日,国民党一手包办的“国民大会” 正式召开。毛泽东清楚地看到和谈的大门已被蒋介石完全关死,
 中国人民只剩下一条路可走,那就是经过战争推翻蒋介石的统治
 ,才能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和平。这是毛泽东在思想上的一个重大
 转折,是他从抗战胜利后一年多来的事实中得出的结论。它对中
 国共产党下决心领导中国人民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,
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   根据这个判断,十一月十六日,也就是“国民大会”召开的 第二天,毛泽东致电中共驻南京代表团,要代表团主要领导人周
 恩来等立即返回延安,南京只留下董必武等少数人同国民党继续
 保持某种接触。
   十一月十八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党内指示,向 全党指出:
   “蒋介石日暮途穷,欲以开‘国大'、打延安两项办法,打 击我党,加强自己。其实,将适得其反。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蒋介
 石一手包办的分裂的‘国民大会',此会开幕之日,即蒋介石集
 团开始自取灭亡之时。蒋介石的军队在被我歼灭了三十五个旅之
 后,在其进攻能力快要枯竭之时,即使用突袭方法占领延安,亦
 无损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,挽救不了蒋介石灭亡的前途。
 总之,蒋介石自走绝路,开‘国大'、打延安两着一做,他的一
 切欺骗全被揭破,这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的”。[17]
   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份指示中,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“人民 解放战争”的名称来代替前一阶段一直使用的“自卫战争”。这
 不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变换;毛泽东是把它同蒋介石“自走绝路”
 连系在一起的。在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以后,毛泽东又观察了
 四个多月。随着蒋介石不顾一切地攻占张家口和单方面宣布召开
 “国民大会”,实现国内和平已经不再可能,客观形势迫使毛泽
 东和中共中央别无选择,只有下决心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中国的
 问题。
   十一月十九日,周恩来结束了同国民党历时一年多的谈判, 率中共代表团多位成员回到延安。谁都看得出来,中国国内政治
 局势已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关头。二十一日,中共中央举行了一
 次重要的决策性会议。周恩来在会上报告了国共谈判的经过。毛
 泽东接着说: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方针是一无自由,二要消灭,他
 是不允许共产党在保持一块地方的条件下签订城下之盟的。因此
 ,“我们的方针是战争的方针,这是确定了的。”毛泽东指出:
 过去几个月内消灭了国民党军三十八个旅,使有些战场上的国民
 党军队停止了进攻,证明打歼灭战是可能的,也是能够改变战局
 的。毛泽东为解放战争的发展勾画了一张大致的蓝图,说:用半
 年到一年的时间,消灭国民党军七八十个旅,就可以消耗掉美国
 七八年中援助蒋介石的所有积蓄,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。
 “达到平衡后就很容易超过。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,首先是安
 徽、河南、湖北、甘肃,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”,大约用三
 到五年的时间达成这一目标。毛泽东还指出:当然,我们还是应
 该把事情估计得严重些,我们不但要准备三到五年,还要准备十
 到十五年。一方面,要藐视他们,非此不足以长自己志气,灭他
 人威风,另一方面,又要重视他们,每一仗都要谨慎。对于现在
 是不是要马上提出打倒蒋介石的口号,毛泽东主张可以按这个目
 标去做,但不必急于提出这个口号。[18]
   一个中国革命的新高潮,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推动下,在 全民、全党、全军的奋力拼搏下,很快就要到来了。
   注:
                 [1] 《蒋总统集》,台湾“国防研究院”印行,第1558 页。
   [2] 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,第275页。
   [3][5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4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 月版,第1186、1187页。
   [4] 中共中央致刘邓薄、贺李、聂刘,并告陈舒电,194 6年6月19日。
   [6] 中共中央致刘邓薄、陈舒电,1946年6月22日。
                 [7] 中共中央致聂萧刘罗,并告子华电,1946年6月2 8日。
   [8] 中共中央致林彪电,1946年7月11日。
                 [9] 中共中央致罗荣桓电,1946年7月30日。
                 [10] 中央军委致刘邓,陈,华中局电,1946年7月4 日。
   [11] 中央军委致陈张黎,刘邓薄,张邓粟谭电,1946 年7月13日。
   [12] 中央军委致聂刘,并告贺李电,1946年8月1日 。
   [13] 《聂荣臻回忆录》(下),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10月版,第628页。
   [14] 中央军委致聂萧刘罗电,1946年9月18日。
                 [15] 《蒋总统集》,台湾“国防研究院”印行,第159 7页。
   [16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4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,第1205、1206页。
   [17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4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,第1219—1220页。
   [18]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,1946年1 1月21日。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