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 一九四一年下半年是国际形势出现重大转折的时期。苏德战 争、太平洋战争是在靠近下半年或在下半年发生的。从此,中国
 不再是单独对日作战,而是和其他同盟国一起对日作战了。国际
 关系中的诸种因素,也对中国内部产生更大的影响。
   苏德战争在六月二十二日爆发。这场战争的突然爆发是出人 意外的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迅速作出了反应。战争爆发的第二天
 ,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个决定,提出要建立反法西斯的国
 际统一战线。七月上旬,毛泽东致电周恩来,强调指出:“不管
 是否帝国主义国家,凡反法西斯者就是好的,凡助法西斯者就是
 坏的,以此来分界限”[1],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。
   同年十二月八日,日本突然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 地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英、美立即对日宣战。美国同德、
 意之间也相互宣战。国民党政府在中日战争已进行了四年多以后
 ,这时才正式对日本宣战,同时对德、意宣战。这样,反法西斯
 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,中国国内的国共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缓
 和。
   尽管如此,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面对的 局势依然十分严峻。从一九四○年开始,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
 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下,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
 已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,到一九四一年进入极端困难时期。
  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,是各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。 比起其他根据地来,这里所处的是比较和平的环境,推行各种政
 策可以比较从容。因此,毛泽东用了很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指导陕
 甘宁边区的工作。他这样做所考虑的,远不只是陕甘宁边区这一
 个局部的问题,而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根据地内应该实行怎
 样的政策。他说:“边区的作用就是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”[2],
 边区人民的任务是“提高自己,帮助别人”[3]。
   毛泽东对边区的工作一向十分看重。他认为这是关系到中国 共产党能否团结人民、坚持抗战的根本问题。不管在什么地方,
 离开当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,坚持抗战也好,建设根据地
 也好,都是谈不上的。
   一九三八年四月,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个抗战建 国纲领,标榜“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
 高准绳”,并且提出“组织国民参政机关,团结全国力量,集中
 全国之思虑与识见,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”。[4]但国民党自己
 从来没有认真这样做过,甚至背道而驰。只有毛泽东领导陕甘宁
 边区却认认真真地做起来,并且超过了那个纲领的要求。林伯渠
 回忆道:“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,一经传达
 到我们这里时,我们马上就召集各种会议,最后召集了群众大会
 ,进行了一个热烈的讨论。不仅通过了决议拥护这个纲领,而且
 事实上,这个纲领,在我们边区的条件之下,是已经实现了的。
 ”[5]
   一九三九年初,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届参议会。它是人民普 选产生的。参议会经过民主选举,选出高岗为议长、张邦英为副
 议长,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,高自立为副主席。会议还制定出
 “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”。毛泽东在这次会上提出边区
 的建设方向是要成为“抗战的堡垒”和“民主的模范”。他还提
 出一九三九年边区的施政方针是:大大发展国防经济,发展农业
 、手工业,改良人民生活;发展国防教育,办初级的高级的学校
 ,开展识字运动,使边区人民大大提高文化水准;大大推进国防
 的民众运动,加强军事训练。这是毛泽东对边区建设的初步设想
 。毛泽东指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辟了根据地民主政
 治的新局面,朱德评价说:“在中国,由议会选举政府,决定施
 政方针,边区是第一个”。它实际上成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
 的雏形。
   一九四○年,随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,在有了这样明确 的指导思想后,毛泽东就把陕甘宁边区做为一个“试验区”。他
 在这年三月初的边区党政联席会议上明确地提出:“边区的方向
 ,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。”他以很大的力量,指导边区政府将
 新民主主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基本原则,根据边区的环境和条
 件,加以具体化。边区中央局副书记、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和
 政府党团书记谢觉哉在日记中写道:“毛主席粗枝大叶的新民主
 主义论,在边区就要把它细针密缕起来。”“这不是一件易事,
 要求中央更加注意边区,要求在边区工作的同志更加努力”。[6
 ]为此,毛泽东对边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,并在新民主
 主义理论的指导下,进一步考虑边区的各项施政方针。一九四一
 年五月一日,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发布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
 准的《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》。这个纲领的大部分重要内容是毛
 泽东审阅初稿时重新改写的。它共有二十一条,明确体现了中国
 共产党坚持的团结、抗战、进步的总方针,而且对边区的政治、
 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法律、知识分子等方面规定出具体政策,为
 边区人民勾画出一个美好的建设蓝图。
   这个《纲领》中,值得重视的是在政权建设方面规定贯彻“ 三三制”原则。它写道:“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
 行选举联盟,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,以便
 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
 政之管理。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,应保
 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。共产党员应与这些
 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,不得一意孤行,把持包办。”[7]
   “三三制”的原则,毛泽东在一九四○年就已经提出,中共 中央专门发了党内指示,但是这样地以“法”的形式将它确定下
 来,还是第一次。关于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,毛泽东在同时期
 的另一篇文章中更明确地写道:“判断一个地方的社会性质是不
 是新民主主义的,主要地是以那里的政权是否有人民大众的代表
 参加以及是否有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。因此,共产党领导的统一
 战线政权,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。”[8]
   对各项政策的规定,毛泽东都考虑得很仔细,很慎重。他对 《纲领》进行修改时,关于改进司法制度、厉行廉洁政治、减租
 减息和部分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、调节劳资关系、实行合理的税
 收制度、推行消灭文盲政策等条款,都是他重新起草的。关于厉
 行廉洁政治这一条,也是引人注目的。它强调“严惩公务人员之
 贪污行为,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,共产党员有犯法
 者从重治罪”,同时提出“实行俸以养廉原则”。
   五月八日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的社论评论道:“这个纲领所 确定的团结抗战的总方针以及各方面的正确政策,都是我党对边
 区人民及全国各抗日阶层各抗日团体以及友党友军坚决实行的郑
 重诺言。这样的施政纲领,正是全边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所深切盼
 望的,这是真正保护一切抗日人民利益的纲领,是保护和调节各
 抗日阶层各抗日党派利益的纲领。近年来,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
 主政权颁布过不少正确的、内容丰富的施政纲领,但均不如此次
 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向选民所提出的施政纲领完善。”[9]
   “三三制”原则提出后,许多干部思想不通,担心“会削弱 共产党的领导”,担心会失去“流血牺牲闹革命,打土豪、分田
 地建立的政权”[10]。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做一些说服工作。十一
 月六日,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开幕,通过施政纲领是这次会
 议的重要议题。毛泽东在开幕式上有针对性地阐述了陕甘宁边区
 施政纲领的原则和意义。他说: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政策,
 都是为着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,顾及一切抗日的阶级,而特别是
 顾及农民、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的。共产党提出的
 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、都有事做、都有饭吃的政策,是真正
 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”。“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的
 政策。这是真正适合现在中国国情的政策”。
   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?毛泽东继续说:“中国社会是一 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,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
 ,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、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。
 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,如果这些阶级的人
 们不得其所,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,要想把国事
 弄好是不可能的。”他强调:“国事是国家的公事,不是一党一
 派的私事。因此,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
 ,而无排斥别人、垄断一切的权利。”[11]
   为改变第一届边区会议选出的边区政府负责人全部是中共党 员的状况,毛泽东提议:“这次参议会选举边区政府正副主席时
 ,两个副主席中要有一个是由非党的进步人士充当。”[12]根据
 这个原则,第二届边区参议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高岗为参
 议会议长,绥德县的开明绅士安文钦为副议长,林伯渠为边区政
 府主席,米脂县的开明绅士李鼎铭为副主席。选出的边区政府委
 员十八人中,中共党员人数有七人,超过了“三三制”的规定,
 德高望重的老共产党员徐特立马上申请退出,按得票多少的次序
 ,改由一名非党人士递补。
   毛泽东的真诚态度,深深感动了许多中间人士。会议的第二 天,李鼎铭对人讲:“昨天毛先生讲的几句话,真教我五体投地
 。他说我们的施政纲领与三三制,下面工作的人,还做得不够,
 他们仍旧掌一种闭门主义,不肯信任别人,把持包办,一意孤行
 。我想毛先生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,他竟然把下面情形说得这
 样清楚,说得这样透彻,真是绝顶聪明。”[13]他后来还对人说
 :“我原本不愿出来做事的,是受到毛主席在参议会上的演说的
 感动才出来的,在党外人士有职有权的鼓励下出来的。”[14]一
 位七十九岁的老人李丹生议员在大会闭幕时代表全体议员发言,
 称赞中共“诚所感人”,并希望“说到做到,以信义昭示天下,
 则天下都是你们的”。[15]
   “三三制”的实行,使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发展到一 个新阶段,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。“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,二
 没有土豪劣绅,三没有赌博,四没有娼妓,五没有小老婆,六没
 有叫化子,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,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,九没有
 人吃磨擦饭,十没有人发国难财”。[16]毛泽东自豪地说:现在
 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,有没有一个样子呢?我讲已经有了,陕甘
 宁边区就是模范。这也是新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。一位外国朋友
 说:“到中国不到延安看不到新中国。”[17]
   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对其他抗日根据地也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 用。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回到延安的彭德怀这样评价:“这个
 边区给全国,给敌后做了很多事情,把革命的三民主义,也是新
 民主主义在陕甘宁边区认真实现了,对全国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
 用,因为这是国民党人几十年讲要实现的三民主义,而实际上没
 有做。对敌后所有解放区亦有很大的帮助,这里的许多经验介绍
 给敌后解放区,使他们的民主建设得到更快的、更顺利的进行,
 对坚持战争准备反攻有好处。”[18]
   在指导边区工作中,毛泽东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干部之 间的团结。陕甘宁边区是在刘志丹、谢子长、高岗等创建的西北
 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,中央红军到来后,边区在中共
 中央直接领导下迅速地扩大发展起来。但大批外来干部的涌入也
 带来一些矛盾,有一些外来干部看不起本地干部,甚至说“陕北
 人只能建立苏区,不能当红军”[19],引起本地干部的不满。这
 是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。本地干部同当地的民众有着长期的
 血肉联系,如果不能团结好本地干部,也就不可能在当地人民中
 深深地扎下根来。毛泽东发现这个问题后,立即予以纠正,做了
 大量的耐心的协调工作,他把重点放在教育外来干部上,要他们
 像看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看待本地干部,主力部队要帮助发展
 地方武装,加强相互之间的团结。
  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,中共中央政治局把原有的边区党委改成 中共边区中央局。规定除军事活动须经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
 外,边区党政各部门工作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都统一于边区中央局
 领导下。中央局书记是高岗,副书记是谢觉哉,常委有萧劲光、
 高自立、张邦英、王世泰、刘景范。中央还决定由这年春天从苏
 联回国的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负责指导边区工作。毛泽东虽然很
 忙,但对边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管得还是很多。不久,中共边区
 中央局又同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合并,改为中共西北中央局。边
 区党政军领导的统一与团结的加强是陕甘宁边区在极端困难的情
 况下仍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   正当陕甘宁边区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时,边区遇到 的困难也愈来愈明显,主要反映在财政经济问题上。毛泽东这样
 写道:“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○年和一九四一年,国民党
 的两次反共磨擦,都在这一时期。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,
 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战士没有鞋袜,工作人员在冬天没
 有被盖。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,企图把我们
 困死,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。”[20]
   对这种局面的出现,毛泽东早有思想准备。抗战刚转入相持 阶段时,他就意识到:“长期抗战中最困难问题之一,将是财政
 经济问题,这是全国抗战的困难问题,也是八路军的困难,应该
 提到认识的高度。”[21]困难一露头,毛泽东就在一九三八年十
 二月八日召开的后方军事系统干部会上讲话中说:我们现在钱虽
 少但还有,饭不好但有小米饭,要想到有一天没有钱、没有饭吃
 ,那该怎么办?无非三种办法,第一饿死;第二解散;第三不饿
 死也不解散,就得要生产。我们来一个动员,我们几万人下一个
 决心,自己弄饭吃,自己搞衣服穿,衣、食、住、行统统由自己
 解决,我看有这种可能。[22]接着,又提出通过生产运动来解决
 和改善边区军队和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。[23]不过那时边区财政
 收入还有海外华侨、国内民主人士和抗日团体的捐款,以及国民
 党发给八路军的军饷的节余部分,取之于民的赋税负担是很少的
 。
   到一九四○年秋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这时,国民党停发八路 军军饷,并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,边区的外援全部断绝。
 与此同时,边区内遭受了严重的旱、病、水、雹、风五大灾害的
 侵袭,灾情几乎波及每一个县。陕甘宁边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
 区,只有一百四十万老百姓,土地也比较贫瘠,要保证供给军队
 和机关学校人员的衣食需要是有困难的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毛
 泽东响亮地发出了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号召。萧劲光回忆
 :“一天,毛泽东同志把林伯渠、高岗和我找去,对我们说:我
 们到陕北来是干什么的呢?是干革命的。现在日本帝国主义、国
 民党顽固派要困死、饿死我们,怎么办?我看有三个办法:第一
 是革命革不下去了,那就不革命了,大家解散回家。第二是不愿
 解散,又无办法,大家等着饿死。第三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,自
 力更生,发展生产,大家共同克服困难。他的这段话,既风趣,
 又易懂,像一盏明灯,一下子把我的心照亮了。我们三人不约而
 同地回答说:大家都会赞成第三种办法。毛泽东同志听了,笑笑
 ,接着说:现在看来,也只有这个办法。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,
 是打破封锁、克服困难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。”[24]
   一九四一年是克服边区财政经济困难关键的一年。打退第二 次反共高潮后,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用了许多时间来研究和确定解
 决边区财政经济问题的方针和具体办法。毛泽东认为:就现实状
 态,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,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
 ,有了吃穿住用,什么都活跃了,都好办了。并把解决财政经济
 问题看作是“学习治国”。
   为了统一对财政经济工作的领导,中共中央决定由林伯渠、 朱德、任弼时、李富春、高岗组织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,以林伯
 渠为主席[25]。中共中央除每星期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外,增加
 了书记处工作会议,由在杨家岭的政治局成员毛泽东、任弼时、
 王稼祥、王明、张闻天、陈云、凯丰七人组成。在这一段时期内
 ,政治局或书记处的会议几乎每次都要谈到财政经济问题。毛泽
 东还请周恩来、董必武将重庆的经济书籍“尽力搜集寄来”[26]
 。
   最初,党内对如何解决财政经济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。任 弼时、朱德以及边区中央局的一些负责人主张采取积极发展的方
 针。具体办法主要是:整理税收和发展生产,发展生产的资金主
 要依靠军队组织人民运盐和增发边币。林伯渠、谢觉哉担心这些
 作法会加重人民负担,因此主张把解决困难的基点放在节约和拖
 欠党政军的经费上,不赞成增发边币。盐的产运销在政府管理下
 实行自由贸易。
   毛泽东赞成积极发展的方针。他提出要实行新的政策,立即 投资生产事业,主要是投资盐的生产。他提出一个怎样对待边区
 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政策问题,说:各种垄断的办法必须立即
 改变,不要妨碍私利,要实行贸易自由政策,过去实行以公营事
 业吞并私人事业的政策是不对的。对边区发展资本主义不要害怕
 ,过去党内反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口号,今后改用反对贪污腐化。
 [27]
   在这个时期中,毛泽东下大力气对财政经济工作进行了研究 。他在致谢觉哉的信中写道:“近日我对边区财经问题的研究颇
 感兴趣,虽仍不深刻,却觉其规律性或决定点似在简单的两点,
 即(一)发展经济;(二)平衡出入口。首先是发展农、盐、工
 、畜、商各业之主要的私人经济与部分的公营经济,然后是输出
 三千万元以上的物产于境外,交换三千万元必需品入境,以达出
 入口平衡或争取相当量的出超,只要此两点解决,一切问题都解
 决了。而此两点的关键,即粮盐二业的经营。”“今年之仅仅注
 意公业投资未能顾及私业投资,是由于等着公营事业救急的特殊
 情况,由此产生的害则是与民争利(垄断)及解决不了大问题。
 明年决不能继续这个方针,仅有盐业投资是明年应该继续的,而
 其他公营的农、工、商业则只当作必要的一部分继续下去。”要
 把盐作为例外,因为边区北部盛产食盐,盐的收入是边区政对除
 公粮外的最大收入,盐的外销占边区对外出口的百分之九十。“
 盐的第一个好处是解决出入口平衡问题。出入口问题一解决,则
 物价、币价两大问题即解决了。”[28]
   为什么要实行这些政策?毛泽东这样回答:“首先是根据于 革命与战争两个基本的特点,其次才是根据边区的其他特点(地
 广,人稀,贫乏,经济落后,文化落后等)。”“边区有了今年
 经验,明年许多事都好办了。”[29]
   为了统一党内的思想,中央政治局委托毛泽东找林伯渠、谢 觉哉、任弼时、朱德等谈话,沟通意见,解决分歧。[30]毛泽东
 采取“先做个别商讨,然后再开会议,较为有益”[31]的办法,
 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。
   林伯渠、谢觉哉都是党内德高望重的长者,深受毛泽东的敬 重。为了说服这两位老同志,毛泽东多次登门拜访,常常谈至深
 夜。凡是这两位老同志提出的问题,毛泽东都要请边区中央局去
 核实情况,做出答复。林伯渠、谢觉哉也非常信任毛泽东。谢觉
 哉说:“毛泽东同志从不轻臧否人”,所以愿意同他谈心里话,
 单在一九四一年七、八月间,谢觉哉写给毛泽东的信就达数万言
 [32]。对林伯渠、谢觉哉的每一封来信,毛泽东都“过细地读了
 ”,并且及时写了回信。他在一封信中说:“事情确需多交换意
 见,多谈多吹,才能周通,否则极易偏于一面。对下情搜集亦然
 ,须故意(强所不愿)收集反面材料。我的经验,用此方法,很
 多时候,前所认为对的,后觉不对了,改取了新的观点。客观地
 看问题,即是孔老先生说的‘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',你三
 日信的精神,与此一致,盼加发挥。此次争论,对边区,对个人
 ,皆有助益。各去所偏,就会归于一是。”还说:“事情只求其
 ‘是',闲气都是浮云”,“求达‘和为贵'之目的”。[33]毛
 泽东曾恳切地向林伯渠表示,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,可以随时找
 他,说:“我虽不能为你分忧,但人事调整方面可多少帮你的忙
 ”[34]。
   无论在谈话或书信中,毛泽东对解决边区财政经济的几个具 体问题都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意见,并十分注意听取林、谢二位老
 同志的意见。他在给谢觉哉的一封信中,恳切地说:自己提出的
 论点,“如你及林老觉得有错误,即祈毫不客气,一一指正,以
 归一是”。
   关于党内在财政经济问题上产生争论的原因,毛泽东认为主 要是由于缺少经验,对没有做过的事,谁也难以说有十足的把握
 ,因此应该加强调查研究,多掌握第一手材料。他说:“凡人(
 包括共产党员)都只能根据自己的见闻即经验作为谈话、做事、
 打主意、定计划的出发点或方法论,故注意吸收新的经验甚为重
 要,未见未闻的,连梦也不作。”[35]他要求负责起草财经纲领
 的陈正人多听取边区政府银行行长朱理治、财政厅厅长南汉宸、
 建设厅厅长高自立、八路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叶季壮及粮食局
 、贸易局的意见,因“他们是实际经手人员,从他们收集各方面
 确实的材料与意见,起草的东西方更准确”。[36]毛泽东还为高
 克林的《鲁忠才长征记》写了按语。高克林采访城关区副区长鲁
 忠才等人后所写的这个调查报告,记述了城关区第一次运盐的经
 过,讲到不少过去不曾遇见过的新情况和新经验。毛泽东号召大
 家向高克林学习,“把那些‘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'的作风扫掉
 ”。
   八月十三日,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,会议同意毛泽东所 提方针:“根据革命与战争两个基本特点,边区应从发展经济与
 平衡出入口,以解决人民生活与政府财政两方面问题。规定:发
 展经济应以民营为主,公营为辅,平衡出入口,增加盐的运销,
 以官督民运为主,自由运盐为辅。”在六次会上,毛泽东还强调
 ,在革命与战争的环境下,部分的强制性负担不但是必要的,而
 且是可能的[37]。
   毛泽东这些细心观察并研究了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新经验后提 出的意见,终于基本上统一了几个月来党内对如何解决边区财政
 经济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。
   粮食问题,这时是边区经济工作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               最初,边区各部门的用粮来源于两个方面:一个是征粮,征 收的对象主要是地主和富农,中农负担很轻,贫农全无负担;另
 一个是靠边区政府拨款采购。一九四○年,外援断绝后,边区政
 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粮,只能全部依靠征粮。一九四○年所征
 收的公粮,供应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时,在部分地区已出现断粮现
 象。不久,各地粮食供应普遍发生恐慌。政府先后买粮一次,借
 粮两次,才勉强支撑下来。为了保证一九四二年的供给和归还一
 九四一年的借粮,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经过再三研究,决定一九
 四一年征粮二十万担。这当然是不得已的,但比一九四○年征收
 的公粮九万担增加了一倍多,是抗战以来边区征粮数字最高的一
 次。群众深感负担过重,普遍出现不满情绪。
   一九四一年六月三日,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, 讨论征粮问题。天正下着大雨,会议室突然遭到雷击,延川县代
 县长李彩云被电击死[38]。事后,一个农民便说:老天爷不睁眼
 ,咋不打死毛泽东?保卫部门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
 ,被毛泽东制止了。这个农民的话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:一个农
 民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,它反映我们工作中到底存在什么问
 题?毛泽东后来谈到这件事时说:“一九四一年边区要老百姓出
 二十万石公粮,还要运输公盐,负担很重,他们哇哇地叫。那年
 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,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,有人就说,唉
 呀,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?我调查了一番,其原因只
 有一个,就是公粮太多,有些老百姓不高兴。那时确实公粮太多
 。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?要!”[39]
  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,毛泽东抓了两件事。一是号召积极 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;二是实行精兵简政。党、政、
 军、民、学参加的大生产运动是从军队开始的。当时,朱德首先
 提出“屯田军垦”的建议,得到毛泽东的支持。一九三九年秋从
 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一二○
 师三五九旅,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,开荒生
 产,很快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。经过几年艰苦奋斗,南泥
 湾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,成为“到处是庄稼,遍地是牛羊”的“
 陕北江南”。一九四三年九月,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时,看到他
 们取得的成就,非常兴奋,他说:“困难,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
 物,大家动手征服它,它就低头了。大家自力更生,吃的、穿的
 、用的都有了。目前我们没有外援,假定将来有了外援,也还是
 要以自力更生为主。”[40]
   注:
               [1] 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,1941年7月6日。
               [2]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的发言记录,1 939年1月。
   [3]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党代会上的讲话,1939年11 月14日。
   [4] 《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》(下),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,第485、486页。
   [5] 林伯渠:《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的工作报告》, 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(资料选辑)》,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
 1985年1月编印,第113页。
   [6] 《谢觉哉日记》(上),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,第310页。
   [7] 《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》,文献卷(下),中共 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,第76页。
   [8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2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,第785页。
   [9] 《解放日报》,1941年5月8日。
               [10] 刘景范:《回顾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》,《陕甘宁边 区抗日民主根据地》,回忆录卷,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
 年10月版,第143页。
   [11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3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,第808、809页。
   [12]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,1 941年11月10日。
   [13][15] 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(资料选辑)》,中共中央 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1月编印,第242、379页。
   [14] 李维汉:《回忆与研究》(下),中共党史资料出版 社,1986年4月版,第523页。
   [16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2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,第718页。
   [17] 《谢觉哉日记》(下),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版,第564页。
   [18] 彭德怀:《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上 的讲话》,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(资料选辑)》,中共中央党校
 科研办公室1985年1月编印,第438页。
   [19] 《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4月版,第149页。
   [20] 《毛泽东选集》第3卷,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,第892页。
   [21] 毛泽东为《八路军军政杂志》创刊撰写的发刊词,1 939年1月2日。
   [22] 毛泽东在后方军事系统干部会上的讲话记录,193 8年12月8日。
   [23] 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记录,1 939年2月2日。
   [24] 《萧劲光回忆录》,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 ,第298、299页。
   [25]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,1941年6月8日;8 月27日。
   [26] 毛泽东致周恩来、董必武的电报,1941年3月。
               [27]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,194 1年3月5日。
   [28][29] 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人民出版社1983年1 2月版,第176、177,186、187页。
   [30]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,1941年8月6日。
               [31] 毛泽东致谢觉哉的信,1941年8月6日。
               [32] 《谢觉哉日记》(上),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版,第336页。
   [33] 毛泽东致谢觉哉的信,1941年8月5日。
               [34] 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版,第170页。
   [35] 毛泽东致谢觉哉的信,1941年8月22日。
               [36] 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版,第184页。
   [37]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,1941年8月13日。
               [38] 《谢觉哉日记》(上),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版,第314页。
   [39] 《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 ,1995年4月版,第143、144页。
   [40] 王恩茂:《南泥湾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》,《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》回忆录卷,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
 990年10月版,第209页。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