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进五出校门

   1906年阴历十月的韶山冲,天高气爽,风光如画。从一条弯弯曲曲的黄泥小路上走来了一个挑书箱的少年,这就是刚被井湾里私塾先生赶出来的的"反叛"学生,十三岁的毛泽东。    原来这天上午,毛泽东背着老师偷偷地读《水浒全传》。正当他被梁山好汉深深吸引住的时候,先生突然夺走了他的书,鼓起眼睛训斥他:"你这是反叛,我不敢教你了,收拾你的书箱回去!"就这样,毛泽东结束了八岁开始的五年私塾学习,回到了上屋场。他第一次失学了。    从这一天起,毛泽东就辍学从耕,开始了三年日耕夜读的生活。他白天随父亲在田里劳动,晚上回到土屋,点亮古老的桐油灯,在暗淡的灯光下读书。他常想,清廷腐败,列强欺凌,百姓呻吟,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,莘莘学子,能不救国救民?而无真才实学,岂非纸上谈兵?    七月的一天晚上,月亮皎洁明亮,劳累一天的家里人都在院坝上歇凉。毛泽东走到父亲身边低声说:"爹,我想到外头读书去!"父亲一听,板起面孔说:"你在家作田里活好了,还去读那些之乎者也干什么!"无论儿子怎么要求,父亲横竖不依。    一个月以后,父亲打官司吃了哑巴亏,有理说不清,悔恨自己少读了书,于是下狠心让儿子恢复学业,希图日后为家门争口气。毛泽东自然高兴万分,马上收拾起行李书箱,搬到乌龟井私塾读书去了。这是第二次进学堂门。半年以后他又转到韶峰脚下的东茅塘读私塾。    岁月流逝,转眼到了1910年6月。一天,父亲突然跑来,跟先生耳语了几句,便喝令毛泽东:"莫读书了,收拾家伙,跟我回去"。这意外的勒令使毛泽东大吃一惊。跟东茅塘这位先生才五个月,为何突然又要我退学呢?但看到父亲不由分说的面容和先生为难的神色,毛泽东只得收拾了书籍行李,拜辞了先生,告别了同窗。第二次离开了学堂门。    后来他才知道,原来是他在长沙"抢米风潮"影响下,支持韶山冲农民闹了毛氏祠堂。打开了祠堂积谷仓,把一百多担积谷按平价发卖给了贫苦农民。族长毛鸿宾向他父亲告了状,于是,父亲就强迫儿子退学了,并骂他过去"闹学堂"现在又"闹祠堂",以后再也不准他读书了。    出路在哪里?父亲要他去湘谭裕盛米店当学徒,免得在韶山冲再闯祸。可是毛泽东才不干呢。他说,要去就去湘乡读学堂。父子二人僵持起来。幸亏母亲用请客之计,请来舅舅、老表,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说和开导,几位私塾先生趁势对毛泽东备加赞誉和夸奖,父亲终于同意了。    1910年7月的一天下午,毛泽东自挑行李来到了湘乡县东山小学堂。看门的见他这副土包子模样,又听说他是湘潭人后,不准他进校门。毛泽东闯进去,看门人把他拖回来,正吵得不可开交,堂长李元甫先生出来了,查明原委后说:好吧,我们的考期已过了。不过你如确有真才实学,也可考虑录取。随即出了《言志》的题目,要毛泽东作文。毛泽东立即动手,奋笔疾书,约一顿饭功夫就交了答卷。李元甫看完考卷,高兴得忙把学堂管事先生都请来,对大家说:列位先生,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,我们东山学堂今天发现了个人才。说着大声读起了毛泽东写的《言志》一文。文章写得很好,令先生们赞不绝口。多数主张马上录取,怎奈因他非湘乡县人,又引起激烈争论。原来县上对东山学堂学生有可观的补贴,不能让外县人沾光。先生们争论了半夜,最后还是决定破格录取他。这个韶山冲的农家子弟,终于跨进了湘乡县的洋学堂。这也是他第三次走进了学堂门。    转眼一学期过去了,由于他超人的勤奋和智慧,他的国文和史地成绩,提前达到了中学程度,其它科目成绩也是优良。李元甫等先生认为他不宜再读小学了,便推荐他去长沙读驻省湘乡中学,还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带去。毛泽东在去长沙求学前夕,抄了一首诗送给表兄文远昌和文鉴泉:"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,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"以表达自己立志求学、志在四方的决心。    1911年春天,由于东山小学几位先生推荐,毛泽东顺利考进了驻省湘乡中学。在这里他发奋攻读了一年,辛亥革命就爆发了,毛泽东欣悦之情不能自已,决心投笔从戎,参加革命,十月下旬,他当了湘南新军一名士兵,第三次离开了学堂门。    不久,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,辛亥革命流产了。于是只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,决定退出军队,仍回学校读书去。1912年4月,他以第一名考取了湖南省立一中,第四次走进了学堂门。但这个学校课程设置呆板,限制很严,毛泽东很不满意。认为这样还不如自由研究学问的长进大。于是在省立一中呆了两个月后,他又退学出来,也即第四次走出了学堂门。他开始到坐落于长沙定王台的湖南图书馆自学。在这里他读了很多西方哲学和社会学著作,如赫胥黎的《天演论》、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、卢梭的《民约论》等书,增长了许多知识。    1913年春季的一天,正在自学苦读的毛泽东,突然接到了父亲的来信说,不准他再象这样不进学校,不谋职业,在长沙"打流"了,否则不给他寄生活费。无奈,他只好又去考学校。这次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,于1913年3月第五次踏进了学校门。这里的教师杨昌济、黎锦熙、朱剑凡、袁仲谦等,都是当时湘省的有名学者。1914年春,四师合并到湖南省立一师。一师也有刻苦学习的好校风。毛泽东正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。在这里,他度过了五、六年的岁月。1918年6月,毛泽东结束了第一师范的学习,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走出了学堂门,同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一起,勇敢地投入到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去了。   

  转自《解放军报》网络版

返回目录